医学临床研究杂志

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医学临床研究》由湖南省卫生厅主管、湖南省医学会主办,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(中国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1-7171,CN43-1382/R)的医学临床类科技期刊。原名《湖南医学》,1984年10月创刊,由我国著名医学专家柳用墨教授任主编,1985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,2002年更名为《医学临床研究》由双月刊改为月刊。20多年来,本刊先后获得国家、省级一级一类优秀科技期刊奖多项,20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(双效期刊),2002年4月再进入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,入编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》,被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。本刊的宗旨是:注重学术,讲求质量,力创精品,为医学临床事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。设有论著、临床研究(含药物与临床、检验与临床、医学影像、麻醉等)、诊疗经验、护理园地、病例报告、医院管理等常规栏目,间有院士(专家)论坛、院长笔谈、述评及专题论述等特色栏目。目前稿源已涉及全国各省、市(区)及香港特区。  《医学临床研究》为月刊,每月26日出版,大16开本,192页,铜板纸印刷,每期定价15.00元,全年12期,国内外公开发行,邮发代号42-13,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,编辑部亦可办理邮购。邮局汇款: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(省卫生厅内)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社,邮编410008。银行汇款:开户名称: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社开户银行:中国银行长沙市湘雅支行开户账号:610657349900Email:jcr_cs.hn@vip.163.com网址: http://www.jcr.net.cn联系电话(传真):0731-84824007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特殊家庭教育问题分析

时间:2023-07-06 16:43:55

一、特殊家庭学生面临的问题

  1.监护不力,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。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、师资力量、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,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,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。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,导致相当数量的特殊家庭学生厌学、逃学、辍学。

  2.缺少关爱,身心健康令人堪忧。以特殊家庭中留守儿童为例,由于父母长期外出,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,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,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,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,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,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、道德失范、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。

  3.疏于照顾,人身安全不容忽视。监护责任不落实,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,学生防护能力弱,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容易受到意外伤害,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。

  二、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

  本校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超过七十名,占学生总人数的10%以上。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。通过观察、谈话、问卷、家访等调查分析笔者发现,特殊家庭学生在心理上共有以下几个特点:

  1.消极心理。人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增强,特殊家庭学生也不例外。他们一方面有争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,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幸,情绪不稳定,忧虑,消极悲观,对前途信心不足。中学阶段正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的时期,这一时期,学生的情感非常脆弱,加上特殊家庭子女特殊的情感体验,给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理又蒙上了阴影。

  2.孤独心理。由于特殊家庭的家长常常一个人要扮演双重角色,其权威性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。同时,特殊家庭家长本身心理上就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,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,使学生感到委屈,内心的情感不能向父母倾诉,又不愿向教师和同学诉说,久而久之,形成孤独心理。

  3.逆反心理。由于家庭原因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,因而,心中变得敏感,甚至压抑、焦虑,对周围产生了怀疑。他们的知己朋友很少,与教师的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,甚至反感,导致行为上的逆反。

  4.报复心理。特殊家庭子女由于家庭变故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伤害,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,无人关心自己的学习,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,而且心中往往会产生失落感,自卑、委屈、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,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、对社会的报复来宣泄不满,以求得内心的平衡。而这种平衡往往是以“自我牺牲”为代价。这种报复行为,不但使他们成为了学习上的失败者,而且逐渐发展为思想品德上的不良者。

  笔者仔细分析特殊家庭子女心理上之所以有上述特点,是由其主客观原因造成的。一是特殊家庭的影响。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,父母对孩子心理、性格的影响力是极大的。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往往带有家庭的影子,“问题孩子”往往出自“问题家庭”。由于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,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,在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创伤,情绪不稳定,失去精神支柱和依托。二是周围环境的影响。同学、亲朋好友对他们缺乏理解、关心,甚至辱骂、取笑他们,教师教育缺乏针对性,教育方法简单,会使他们的心理问题“雪上加霜”。除上述两个客观原因外,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。当外在客观因素与学生个体内因相互作用时,就会引起学生的心理矛盾(如冲突、压力、挫折),导致适应不良,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实质性的影响。如果这些心理矛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调适和解决,学生心理将会健康的发展,反之,则会引起心理异常。由此可见,特殊家庭学生的确有其特殊性,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就要从这些特殊性出发,有的放矢,让他们“进得来学校,留得住身心,学得好知识,走得上正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