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学临床研究杂志

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医学临床研究》由湖南省卫生厅主管、湖南省医学会主办,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(中国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1-7171,CN43-1382/R)的医学临床类科技期刊。原名《湖南医学》,1984年10月创刊,由我国著名医学专家柳用墨教授任主编,1985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,2002年更名为《医学临床研究》由双月刊改为月刊。20多年来,本刊先后获得国家、省级一级一类优秀科技期刊奖多项,20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(双效期刊),2002年4月再进入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,入编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》,被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。本刊的宗旨是:注重学术,讲求质量,力创精品,为医学临床事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。设有论著、临床研究(含药物与临床、检验与临床、医学影像、麻醉等)、诊疗经验、护理园地、病例报告、医院管理等常规栏目,间有院士(专家)论坛、院长笔谈、述评及专题论述等特色栏目。目前稿源已涉及全国各省、市(区)及香港特区。  《医学临床研究》为月刊,每月26日出版,大16开本,192页,铜板纸印刷,每期定价15.00元,全年12期,国内外公开发行,邮发代号42-13,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,编辑部亦可办理邮购。邮局汇款: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(省卫生厅内)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社,邮编410008。银行汇款:开户名称: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社开户银行:中国银行长沙市湘雅支行开户账号:610657349900Email:jcr_cs.hn@vip.163.com网址: http://www.jcr.net.cn联系电话(传真):0731-84824007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时间:2024-12-09 14:42:03

咽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,上起颅底,下达环状软骨平面下缘,相当于第6颈椎食管入口平面,成人全长约12~14cm。

一、咽的划分

咽分为鼻咽、口咽和喉咽三部。
(一)鼻咽部(上咽部)(nasopharynx,epipharynx)
在鼻腔的后方,颅底至软腭游离缘水平面以上的咽部称鼻咽,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,由蝶骨体、枕骨底所构成。在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淋巴组织称增殖体或咽扁桃体、腺样体(pharyngeal tonsil ,adenoid),鼻咽前方与后鼻孔及鼻中隔后缘相连。后壁约在相当第一、二颈椎与口咽部后壁相连续,统称为咽后壁。鼻咽的左右两侧下鼻甲后端约1cm处有一漏斗状开口为咽鼓管咽口(pharyngeal orifices of tympanopharyngeal tube),此口的前、上、后缘有由咽鼓管软骨末端形成的唇状隆起称咽鼓管隆突,亦称咽鼓管圆枕(torus tubalis)。在咽鼓管隆突后上方有一深窝称咽陷窝(pharyngeal recess),是鼻咽癌好发部位,其上距颅底破裂孔仅约1cm故鼻咽恶性肿瘤常可循此进入颅内。咽鼓管咽口周围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鼓管扁桃体(tubal tonsil)。
(二)口咽部(oropharynx)
为软腭游离缘平面至会厌上缘部分,后壁相当于第三颈椎的前面,粘膜上有散在的淋巴滤泡(lymphoid follicles),前方借咽峡(faucial isthmus)与口腔相通,向下连通喉咽部。
咽峡系悬雍垂和软腭的游离缘、两侧由舌腭弓及咽腭弓、下由舌背构成。舌腭弓(咽前柱)(palatoglossal pillar)和咽腭弓(咽后柱)(palatopharyngeal pillar)间的深窝称扁桃体窝,内有腭扁桃体(palatine tonsil)。咽峡的前下部为舌根,上有舌扁桃体(lingual tonsil)。在咽腭弓的后方,有纵行束状淋巴组织称咽侧索(lateral pharyngeal bands)。
1.腭扁桃体的构造
腭扁桃体俗称扁桃体,为一卵圆形淋巴组织,位于咽部两侧舌腭弓与咽腭弓间的扁桃体窝中,左右各一,表面有10~20个内陷的扁桃体隐窝(crypt)。隐窝深入扁桃体内成为管状或分支状盲管,深浅不一,常有食物残渣及细菌存留而形成感染的“病灶”。
扁桃体上部有一大而深的隐窝称扁桃体上隐窝(supratonsillar crypt),其盲端可深达扁桃体被膜,炎症时可经此穿破被膜进入扁桃体上窝(supratonsillar fossa),而形成扁桃体周围脓肿。
扁桃体的上下各有一粘膜皱襞,上方位于舌腭弓与咽腭弓交接处称半月状皱襞(Semilunar fold)。下部由舌腭弓向后下复盖于扁桃体前下部者称三角皱襞(triangular fold)
扁桃体外侧面为结缔组织所形成的扁桃体被膜,此被膜与扁桃体窝外壁的咽上缩肌附着不紧,在其上部有许多疏松结缔组织,故手术时此处较易剥离。
扁桃体的血管均来自颈外动脉分支,上部上腭降动脉供给,近舌根处由舌背动脉供给,外侧面由面动脉的扁桃体支、腭升动脉和咽升动脉供给。
扁桃体无输出入淋巴管,其输出淋巴汇入下颌角下的颈深淋巴结,当扁桃体急性炎症时此淋巴结常肿大。
扁桃体的神经,上端来自蝶腭神经节的腭后支,下端来自舌咽神经的分支。
2.咽淋巴环
咽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,主要有腺样体、咽鼓管扁桃体、咽侧索、咽后壁淋巴滤泡、腭扁桃体及舌扁桃体,这些淋巴组织在粘膜下有淋巴管相连系构成咽淋巴环的内环,此环输出之淋巴管与颈淋巴结又互相连系交通则称外环,内环和外环统称为咽淋巴环。
(三)喉咽部(下咽部)(hypopharynx)
自会厌软骨上缘以下部分,下止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,连通食管,该处有环咽肌环绕,前方为喉,两侧杓会厌皱襞的外下方各有一深窝为梨状窝(pyriform sinus),此窝前壁粘膜下有喉上神经内支经此入喉。两梨状窝之间,环状软骨板后方有环后隙(postcricoid space)与食管入口相通,当吞咽时梨状窝呈漏斗形张开,食物经环后隙入食管。在舌根与会厌软骨之间的正中有舌会厌韧带相连系。韧带两侧为会厌谷(vallecula epiglottica),常为异物存留的部位。
二、咽筋膜间隙
1.咽后间隙(retropharyngeal space)

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,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。上起颅底枕骨部,下达第一、二胸椎平面,可通入食管后的纵隔,在正中由于咽缝前后壁连接较紧,将咽后间隙分为左右各一,鼻、鼻窦及咽部的淋巴都汇入其中,因此,这些部位的炎症可引起咽后淋巴结感染化脓,胀肿多偏于一侧,临床上以3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最多见。
2.咽旁间隙(parapharyngeal space)
亦称咽上颌间隙(pharyngomaxillary space),位于咽后间隙两则,左右各一,呈三角形漏斗状,内含疏松蜂窝组织,上界为颅底,下达舌骨大角处,后壁为椎前筋膜,内壁为颊咽筋膜、咽上缩肌,与扁桃体窝相隔,外侧壁为上颌骨升支内壁及其附着的翼内肌与腮腺包囊。茎突及其附着肌肉将此间隙分为茎突前隙和茎突后隙两部,前者较小,内侧与扁桃体窝仅隔一咽上缩肌,故扁桃体的炎症常扩散至此间隙;茎突后隙较大,其内有颈内动脉、颈内静脉、舌咽神经、迷走神经、舌下神经、副神经及交感神经等穿过,内有颈深淋巴结上群,因此咽部感染,可以从颈深淋巴结向此隙蔓延。
三、咽的生理机能
(一)吞咽功能
当吞咽的食团接触舌根及咽峡粘膜时即引起吞咽反射。食团到咽腔时软腭上举,关闭鼻咽腔,舌根隆起,咽缩肌收缩,压迫食团向下移动,由于杓会厌肌、甲会厌肌及甲舌骨肌等收缩及舌根隆起,使会厌复盖喉口,在呼吸发生暂停的同时,使声门紧闭,喉上提,梨状窝开放,食团越过会厌进入食管。
(二)呼吸功能
正常呼吸时的空气经过鼻和咽腔时,软腭必须保持松弛状态,若鼻或鼻咽有阻塞,就将影响鼻腔的正常呼吸作用,而张口呼吸。咽腔粘膜内富有腺体,故仍有继续对空气加温、湿润的作用。
(三)保护和防御功能
咽肌运动对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,在吞咽和呕吐时,咽肌收缩可暂时封闭鼻咽和喉部,使食物不致返流入鼻腔或吸入气管。若有异物进入咽部,可因咽肌收缩而阻止下行,产生呕吐反射,吐出异物。
来自免疫学的深入研究,认为扁桃体内具有产生抗体的B细胞和T细胞,并含有数种免疫球蛋白(IgG、IgA、IgM、IgD、IgE等),具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双重抗感染的免疫功能。
(四)共鸣作用
发音时咽腔可改变形状而产生共鸣,使声音清晰、悦耳,其中软腭的作用尤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