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期刊简介
《医学临床研究》由湖南省卫生厅主管、湖南省医学会主办,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(中国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1-7171,CN43-1382/R)的医学临床类科技期刊。原名《湖南医学》,1984年10月创刊,由我国著名医学专家柳用墨教授任主编,1985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,2002年更名为《医学临床研究》由双月刊改为月刊。20多年来,本刊先后获得国家、省级一级一类优秀科技期刊奖多项,20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(双效期刊),2002年4月再进入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,入编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》,被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。本刊的宗旨是:注重学术,讲求质量,力创精品,为医学临床事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。设有论著、临床研究(含药物与临床、检验与临床、医学影像、麻醉等)、诊疗经验、护理园地、病例报告、医院管理等常规栏目,间有院士(专家)论坛、院长笔谈、述评及专题论述等特色栏目。目前稿源已涉及全国各省、市(区)及香港特区。 《医学临床研究》为月刊,每月26日出版,大16开本,192页,铜板纸印刷,每期定价15.00元,全年12期,国内外公开发行,邮发代号42-13,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,编辑部亦可办理邮购。邮局汇款: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(省卫生厅内)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社,邮编410008。银行汇款:开户名称: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社开户银行:中国银行长沙市湘雅支行开户账号:610657349900Email:jcr_cs.hn@vip.163.com网址: http://www.jcr.net.cn联系电话(传真):0731-84824007。
医疗变革下,编外人员何去何从?
时间:2025-05-13 11:51:52
在医疗行业加速变革的浪潮中,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切实存在的群体——编外人员,正面临着诸多困境。他们如同医疗大厦中的“隐形”建设者,为医疗服务的正常运转贡献着力量,却在变革的风暴中承受着特殊的压力。
编外人员在医疗行业的各个岗位上都有分布。从护理岗位来看,大量的护士是编外身份。她们承担着和编制内护士同样的工作任务,甚至在某些繁忙时段,工作量更大。在临床一线,需要日夜颠倒地照顾患者,从基础护理到协助医生进行治疗,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她们的身影。然而,在待遇方面,却与编制内护士有着明显的差距。工资收入往往较低,福利待遇也相对薄弱,像一些节日福利、住房补贴等可能都无法享受同等待遇。
在医疗技术支持岗位上,也有许多编外人员。比如医学影像技术人员、检验人员等。他们在幕后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关键依据,但职业发展却受到限制。由于不是编制内人员,很难有机会参与到一些高层次的培训和学术活动中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。而且在职称评定方面,也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,因为没有编制内相对稳定的岗位依托,使得他们在晋升之路上举步维艰。
这种困境的产生,有着多方面的原因。从医院角度看,编制数量有限是一个重要因素。医院的编制是根据一定的规划和标准设定的,而随着医疗业务的不断拓展,对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,这就导致了大量编外人员的产生。另外,过去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对僵化,编制调整难以跟上医疗行业发展的步伐,使得编外人员成为了一种补充人力的无奈之举。
在社会层面,人们对医疗行业中编制的固有观念也加重了编外人员的困境。很多人认为只有编制内人员才是医院的真正员工,而编外人员像是临时工,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社会上,甚至在医院内部也有一定的影响。这使得编外人员在心理上承受着一种被边缘化的压力。
医疗行业的变革也为编外人员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出路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,一些地区开始尝试打破编制束缚,推行全员聘用制。这种制度如果能够广泛实施,将使编外人员和编制内人员在待遇、职业发展等方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。例如,某些城市的部分医院已经开始试点,按照工作岗位和绩效来分配薪酬,不再区分编制内外,这为编外人员提供了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。
编外人员自身也可以积极寻求出路。一方面,他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,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考证,增强自己在医疗行业中的竞争力。比如,护理人员可以考取更高级别的护理证书,技术人员可以学习新的检测技术等。另一方面,他们可以关注行业动态,寻找新的发展机会。例如,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对有医疗行业经验的人员有很大需求,编外人员可以将自己的医疗专业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,开拓新的职业道路。
行业协会和工会组织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。它们可以为编外人员发声,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,推动医院在待遇、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编外人员更公平的对待。同时,这些组织还可以为编外人员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平台,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。
医疗行业变革下的编外人员虽然面临着诸多困境,但在行业变革的大趋势下,也存在着不少出路。无论是制度的改革、自身的努力还是外部组织的支持,都将有助于改善编外人员的现状,让他们在医疗行业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,不再被困境所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