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期刊简介
《医学临床研究》由湖南省卫生厅主管、湖南省医学会主办,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(中国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1-7171,CN43-1382/R)的医学临床类科技期刊。原名《湖南医学》,1984年10月创刊,由我国著名医学专家柳用墨教授任主编,1985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,2002年更名为《医学临床研究》由双月刊改为月刊。20多年来,本刊先后获得国家、省级一级一类优秀科技期刊奖多项,20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(双效期刊),2002年4月再进入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,入编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》,被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。本刊的宗旨是:注重学术,讲求质量,力创精品,为医学临床事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。设有论著、临床研究(含药物与临床、检验与临床、医学影像、麻醉等)、诊疗经验、护理园地、病例报告、医院管理等常规栏目,间有院士(专家)论坛、院长笔谈、述评及专题论述等特色栏目。目前稿源已涉及全国各省、市(区)及香港特区。 《医学临床研究》为月刊,每月26日出版,大16开本,192页,铜板纸印刷,每期定价15.00元,全年12期,国内外公开发行,邮发代号42-13,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,编辑部亦可办理邮购。邮局汇款: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(省卫生厅内)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社,邮编410008。银行汇款:开户名称: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社开户银行:中国银行长沙市湘雅支行开户账号:610657349900Email:jcr_cs.hn@vip.163.com网址: http://www.jcr.net.cn联系电话(传真):0731-84824007。
CXO行业复苏:政策与订单双驱动
时间:2025-07-15 14:40:58
政策东风与订单回暖:CXO行业“至暗时刻”后的价值重估
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CXO(医药外包服务)行业,上演了一场从估值谷底到强势反弹的逆转剧情。药明康德最新财报显示,其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0.6%至208亿元,净利润预盈63亿元,成为行业“极少数”能赋能全球6000家客户的巨头。与此同时,美迪西因45件新药通过中国NMPA临床试验审批、10件获美国FDA批准的亮眼成绩,股价迎来暴涨。这一轮行情背后,是政策红利与订单复苏的双重共振,更标志着市场对CXO行业逻辑的重新审视。
政策松绑:从“生物安全法案”到国内扶持
美国《生物安全法案》的修改版一度被视为悬在药明康德等企业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,限制其与美国实体的合作。但国内监管部门的快速反应成为转折点——优化后的政策明确鼓励CRO行业良性发展,通过规范委托生产管理、共线标准等细节,为行业注入确定性。这种“外紧内松”的格局,反而加速了国内CXO企业的业务重心调整。例如药明康德通过扩大欧洲及新兴市场客户占比,抵消了部分美国市场的潜在风险,其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仍实现24.2%的高增长。
政策暖风还体现在对创新药的倾斜上。国内药企研发投入持续加码,带动CXO订单从临床前研究向后期临床试验延伸。美迪西凭借临床前综合研发服务的优势,近期与Oncotelic合作核药项目,进一步巩固其技术壁垒。行业分析师指出:“政策从‘管束’转向‘引导’,相当于给CXO企业发了一张长期饭票。”
订单复苏:从“产能过剩”到“接单接到手软”
2024年CXO行业曾因全球生物医药融资寒冬陷入“产能过剩”焦虑,但2025年的订单反弹远超预期。药明康德3万人的研发团队支撑了全球6000家客户的需求,其规模化效应使得单客户成本下降15%以上,形成“越大的玩家越能吃到红利”的马太效应。美迪西则通过差异化竞争,在细分领域如ADC(抗体偶联药物)和核药研发中拿下高毛利订单,其临床试验申报经验成为吸引中小型Biotech公司的关键。
订单结构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。康龙化成和泰格医药的财报显示,国内药企委托占比从2024年的35%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8%,反映国产创新药崛起对产业链的拉动。某基金经理形容:“这就像外卖平台突然发现,原本只服务高端餐厅的厨师,现在连街边小吃店都抢着下单。”
估值修复:从“杀逻辑”到“重估天花板”
CRO行业的估值修复并非简单反弹,而是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再认知。一方面,头部企业如药明康德的盈利能力证明,CXO并非单纯“卖人力”的苦生意,其技术赋能属性可对标科技企业——药明康德208亿元营收中,约40%来自高附加值的药物发现与工艺开发。另一方面,美迪西等第二梯队企业通过垂直领域突破,市盈率从2024年的25倍跃升至当前的40倍,与创新药企的估值差距显著缩小。
但风险犹存。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可能扰动海外收入占比超60%的药明康德;而中小CXO企业若无法快速建立技术护城河,可能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掉队。不过,多数机构认为,随着中国创新药全球份额的提升,CXO行业的“中国优势”将逐步从成本导向转向技术导向,天花板远未见顶。
尾声:CXO的“新常态”与长期命题
药明康德和美迪西的爆发,本质上是行业从“被动承压”到“主动破局”的缩影。政策与订单的共振下,CXO企业需要回答的新命题是:如何将短期业绩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?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维度——全球化布局的弹性(如药明康德的6000家客户网络),以及技术深耕的锐度(如美迪西的ADC领域积淀)。这场转运,终究是留给有准备者的游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