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期刊简介
《医学临床研究》由湖南省卫生厅主管、湖南省医学会主办,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(中国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1-7171,CN43-1382/R)的医学临床类科技期刊。原名《湖南医学》,1984年10月创刊,由我国著名医学专家柳用墨教授任主编,1985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,2002年更名为《医学临床研究》由双月刊改为月刊。20多年来,本刊先后获得国家、省级一级一类优秀科技期刊奖多项,20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(双效期刊),2002年4月再进入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,入编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》,被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。本刊的宗旨是:注重学术,讲求质量,力创精品,为医学临床事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。设有论著、临床研究(含药物与临床、检验与临床、医学影像、麻醉等)、诊疗经验、护理园地、病例报告、医院管理等常规栏目,间有院士(专家)论坛、院长笔谈、述评及专题论述等特色栏目。目前稿源已涉及全国各省、市(区)及香港特区。 《医学临床研究》为月刊,每月26日出版,大16开本,192页,铜板纸印刷,每期定价15.00元,全年12期,国内外公开发行,邮发代号42-13,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,编辑部亦可办理邮购。邮局汇款: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(省卫生厅内)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社,邮编410008。银行汇款:开户名称: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社开户银行:中国银行长沙市湘雅支行开户账号:610657349900Email:jcr_cs.hn@vip.163.com网址: http://www.jcr.net.cn联系电话(传真):0731-84824007。
药片掰开服用的致命风险
时间:2025-08-06 14:33:40
在医疗健康领域,用药安全始终是关乎生命的重要议题。许多患者为方便吞咽或调整剂量,习惯将药片掰开服用,但这一看似无害的动作,可能引发致命风险。药物剂型设计背后隐藏着精密科学,破坏其物理结构相当于拆除了保护生命的保险栓。
硝酸甘油:心脏急救药的致命误区
作为心绞痛患者的"救命药",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能在90秒内起效。若错误掰开吞服,药物会经消化道大量吸收,导致血压骤降至危险水平。曾有案例显示,患者因掰服硝酸甘油出现休克,抢救时收缩压仅剩60mmHg——相当于正常血压被拦腰斩断。
缓释片的定时爆破装置
缓释片如同精密计时器,通过特殊膜壳控制12-24小时的匀速释放。掰开药片相当于破坏沙漏结构,使全天药量在1-2小时内倾泻而出。某三甲医院记录显示,掰服降压缓释片的患者中,23%出现心动过缓,最慢心率降至40次/分钟,堪比马拉松选手猝死前的危险状态。
肠溶片的"防弹衣"被撕毁时
设计用于抵抗胃酸的肠溶片,其外膜如同防弹背心保护药物安全抵达肠道。当这层保护被破坏,阿司匹林等药物会直接腐蚀胃黏膜。消化科内镜数据显示,掰服肠溶片患者胃溃疡发生率是正常用药的3.7倍,创面深度可达黏膜肌层。
避孕药的激素海啸风险
口服避孕药的缓释系统能精确调控雌激素水平,掰开服用会导致激素峰值超过安全阈值。妇科专家指出,这种"激素海啸"可能引发血栓风险激增,相当于将3天的药效压缩在1小时内释放,血栓形成概率提升5倍。
抗生素的"定时炸弹"效应
某些抗生素的包衣层控制着药物与消化液的接触速度。破坏这层结构后,药物如同被点燃引信的炸药,过快的吸收会导致血药浓度超标。实验室研究显示,掰服抗生素可使峰值浓度超标400%,相当于将10杯烈酒一次性灌入血液系统。
抗凝药的出血危机
华法林等抗凝药的治疗窗极窄,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仅相差1.5倍。药学部监测发现,掰服导致剂量误差超过15%时,患者脑出血风险增加8倍,其危险程度不亚于在钢丝绳上蒙眼奔跑。
面对这些隐形杀手,正确的用药方式如同操作精密仪器:洗净双手,用200ml温水送服整片药物。若遇吞咽困难,应咨询医生更换为冲剂或口服液。药物剂型是保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,任何自作主张的改造,都可能成为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。